中新经纬8月18日电 (李自曼)18日,由中新经纬主办的第十届财经中国V论坛暨2023夏季品牌峰会在北京举行。
会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谈及当前宏观经济发展时表示,最近的经济形势总体来说比较疲软。促进当前经济发展,短期需要提升宏观经济政策力度,增加需求。增加需求对企业来说就是增加订单,这对提升企业预期、市场的信心或有帮助。从中长期来说,促进经济增长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企业、企业家保持信心。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 来源:中新经纬摄
黄益平指出,宏观经济政策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引导市场的预期。在2008年年底,中国采取了四万亿财政刺激政策进行基建投资。2009年年初,国际市场、国内市场铝的价格、大宗商品价格就上去了。
为何消费没有增长,但是价格上涨,需求就增长了?黄益平解释称:“在四万亿财政刺激政策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项目是电网建设。电网建设需要用到很多铝,这促使整个市场随之作出反应。在市场反应刺激下,经济一下子就回升了。所以,有时候采取力度比较大的政策措施,可能会对改善企业的预期或信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也是在短期增加企业订单的关键。”
在黄益平看来,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成本提高了,外部环境和人口也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下,想要实现国内经济大循环、高质量发展,核心是一方面要把需求稳住、搞上去,另一方面是要提升供给的质量。
黄益平提出,“要让老百姓的收入在国内收入中的占比大幅度地上升,让收入分配变得更加平等。另外,还需要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地改善。要实现这些,从供给方面来看,需要提升经济活动质量,经济增长模式要转型,从过去的模仿走向创新。”
本次会议由中国新闻社、中国广告协会、中国经济传媒协会指导,中国广告协会广告主与品牌工作委员会、中国经济传媒协会新媒体分会、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本文据黄益平在第十届财经中国V论坛暨2023夏季品牌峰会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李自曼:liziman@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中新经纬8月18日电 8月18日,由中新经纬主办的第十届财经中国V论坛暨2023夏季品牌峰会在北京举行。逾百位业界专家、企业代表现场展开探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翟惠生在会上表示,应该从政治、文化和新闻传播的角度理解品牌、认识品牌。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翟惠生。中新经纬摄
翟惠生指出,品牌自古有之。改革开放以后,品牌的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他认为,从新闻角度,当今品牌建设应该要认清“三个站位”。
第一,政治站位。品牌实际上就是对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塑造,应该从人民大众刚性需求的角度去认识企业的品牌或者企业产品品牌政治意义的重要。
第二,品牌建设一定要解决好文化站位的问题。品牌建设不是一个概念,不是一个道理,也不是一个简单的logo设计,它的文化内涵相当之重要,体现了企业管理者、决策者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以及积累。
第三,一定要解决好、认识到品牌的新闻传播站位。科技革命的成果肯定会改变一个时代,现在的新闻传播绝不只是几家报纸、几家电视台的事情,网络时代所有的事儿几乎都是从网上先出来的。
翟惠生认为,要解决好企业对品牌的需求以及传播对企业需求的认知,更要解决好老百姓想听什么、能信什么,以及怎么能让他听,让他信的问题,这个解决好了,是对今天品牌建设提出来的新挑战。
“绝不能照本宣科,绝不能像上台发言一样,非得写好了稿,一句一标点不能错,那是传达。我们是传播,有转化。”翟惠生表示,应该从政治、文化和新闻传播,特别是新媒体新闻传播的角度理解品牌、认识品牌。
本次会议由中国新闻社、中国广告协会、中国经济传媒协会指导,中国广告协会广告主与品牌工作委员会、中国经济传媒协会新媒体分会、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新经纬APP)